随着IPO发行的步伐加快,Pre-IPO环节的投资热浪也日益高涨。

深圳某私募基金合伙人透露,在参与项目融资对接会时,明显感受到私募机构寻找项目的热情如火,部分机构甚至陷入近乎“盲目投资”的状态。

警惕Pre-IPO估值幻觉:深度扫描投资风险

多位私募界人士也表示,Pre-IPO市场现状较为混乱,一些企业采取各种手段吸引私募机构投资,如进入IPO辅导期后,以此作为融资的卖点,但实际上却进行老股转让,实现套现逃离。业内人士提醒,在投资热潮中,投资机构需保持专业素养,深入分析企业,以规避潜在风险。

幻觉中的估值

北京一家私募股权投资机构的项目经理李刚(化名)将当前Pre-IPO投资的热度形容为“疯狂”。这一热潮的起因一方面是IPO发行速度加快,退出渠道更为畅通;另一方面则是预期的投资回报率较高。李刚指出,由于监管层对发行市盈率有明确限制,结合公司成长性等因素,可以较为准确地估算投资回报率。然而,他警告称,未来A股上市公司数量可能激增,导致估值整体下降,PE投资回报率收窄。

深圳某私募基金合伙人王积(化名)表示,目前二级市场部分新兴产业股票的市盈率已降至20倍左右,但Pre-IPO阶段的项目估值却不断攀升,有的甚至达到30倍以上,市场过于狂热。他认为,二级市场估值压力增大,投资估值上升,并非健康现象。因此,他们选择谨慎投资,寻找真正具有成长潜力的项目。

上海某私募合伙人牛丽(化名)也指出,尽管上市后估值低于PE投资估值的情况已经出现,但仍有不少机构愿意投资,甚至高价项目也不放过。这主要是因为机构需要向客户展示其拿项目的能力,以及未来在解禁时有望逐步退出。

企业“套路”深

此外,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到,随着资本大量涌入寻找优质项目,一些私募机构可能会陷入企业设定的“套路”,掉入融资陷阱。李刚强调,投资狂热时,机构更应保持专业性。

王积表示,在多次参与项目融资对接会后,他对企业家“讲故事”的能力印象深刻。一些企业过于夸大其成长性,误导私募机构进行多轮投资。牛丽也认为,对于已经进入辅导期的项目,市场普遍认为上市可能性较大,但实际上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因此,他们会对这类企业持谨慎态度,严格审查资金使用去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