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建深度解析:复杂局势下的宏观研究策略
一、中国经济走向的决定因素已跨越传统经济领域
时光荏苒,转眼间八月已至。自今年四月撰写《赵建:宏观险峻,光明在望》一文后,便将主要精力投入到“风险型社会与中国转型”的深度课题研究中。现实的发展大体符合当时预判:经济深度调整后,在稳增长政策的推动下逐渐触底,并步入弱势复苏阶段;股市在经历大跌后迅速筑底,展开了一段修复行情,随后进入震荡区域。
研究发现,跳出经济和金融框架的束缚,反而能够更准确地预测宏观经济和市场走势。在我的“后发展经济学模型”框架下,一些过去难以解释的问题逐渐有了答案。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矛盾积累已至临界点,核心问题、风险和矛盾已从经济层面转移至社会、政治、文化等深层领域,仅凭经济学和金融学的理论模型已无法全面解释。
二、传统宏观分析方法不适应“复杂宏观系统”的新现实
我曾指出,经济运行体系经历了“相变”,即结构范式或深层逻辑的变化。当前,全球经济在新冠疫情后也经历了巨大的相变,国家经济增长的逻辑从效率转向安全,国际关系不再以合作和经济发展为核心,而是强调意识形态、价值观、历史问题、文明圈等。这些变化使得经济运行逻辑更加复杂,传统宏观分析方法显得力不从心。
一方面,宏观分析的理论基础,如新古典、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模型,近半个世纪未见实质性进展,而中国宏观经济的特点与西方发达国家迥异。另一方面,全球经济金融局势的复杂性,使得习惯了线性分析的经济学者和分析师难以适应。
三、跨界融合与深度洞察成复杂宏观经济研究新趋势
在政治、政策、社会变量内生的复杂经济系统中,如何进行宏观研究?回归古典时代的跨界融合,将社会学、政治学、心理学和历史等学科相结合的深度研究,相比主流的DSGE和CGE模型,更具深刻性、解释力和前瞻性。现代宏观经济学应摆脱数理经院经济学的束缚,回归实践人文科学的本源。
四、实战中的宏观分析要义:复杂化后的简化
在数字化传播环境下,经济学存在肤浅化趋势,但宏观研究在表达时需保持通俗而不失深度。实战中的宏观分析,是在众多变量中筛选出决定当前市场走势的主要矛盾和力量,即“弱水三千,只取一瓢”。宏观分析师的价值在于提供方向、逻辑和启示,而非仅给出明确结论。在复杂不确定的世界中,宏观研究需走向中观,深入现实,获取第一手资料。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