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家消费金融巨头联手,190亿元不良贷款大清仓行动震撼启动
在消费金融领域,一场清理不良资产的风暴正猛烈来袭。据统计,截至10月14日,13家消费金融机构在银登网公开挂牌转让的个人不良贷款资产包已超百期,未偿还本息总额逼近200亿元大关。自2024年12月30日原银保监会将消费金融公司纳入不良贷款转让试点范围以来,这些公司的不良资产处理速度明显加快。例如,中银消费金融年内已公告转让60期个人不良贷款,未偿本息超过90亿元,居行业之首。紧随其后的是招联消费金融和北银消费金融,分别公告转让20余期和10余期,未偿本息分别超过50亿元和39亿元。这波大规模的不良资产清理,凸显了消费金融公司面临的资产质量压力不断加大,同时也受到个人不良贷款批量转让试点范围扩大、公司经营理念转变等因素的影响。
今年上半年,尽管大多数持牌消费金融公司保持了增长势头,但行业领先公司的业绩指标却出现了显著下滑。根据Wind数据,招联消金营收同比下降1.04%,净利润同比下降7.39%;马上消金营收同比下降2.17%,净利润同比下降20.66%。此外,部分公司的不良贷款率上升,资产质量压力增大。为了在风险与发展之间找到平衡,消费金融公司开始频繁处置不良资产。据银登网数据,2024年个人不良贷款批量转让业务成交额达到965亿元,同比增长超过400%。其中,消费金融公司的不良贷款转让成交额为183.7亿元,占比约为19%。2024年上半年,这一业务成交额为321.5亿元,同比增长127.5%,消费金融公司的不良贷款转让成交额为65.2亿元,占比约20%。业内人士指出,消费金融公司当前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如何在控制风险的同时,保持业务的平稳增长。它们需要在风险与发展、速度与质量、创新与规范之间找到平衡点。在此背景下,批量转让不良贷款成为优化资产结构、化解金融风险的关键策略。市场化处理不良资产,不仅有助于提升消费金融公司的资产质量,还能促进金融资源的合理配置,推动行业健康发展。
面对市场环境的日益复杂化,消费金融公司正在增加科技投入,以增强风险管理能力和运营效率。根据《中国消费金融公司发展报告(2024)》,已有25家消费金融公司运用人工智能技术,14家公司使用机器人进行风险控制和贷后管理等业务。这些公司通过技术手段完善风控模型和算法,提高了信贷审批的科学和准确,有效降低了信用风险和多头借贷问题。智能化催收模式的应用也改善了客户体验,提升了不良资产处理的效率。随着金融科技的持续进步,消费金融公司有望在风险管理和业务创新上实现新突破,为行业的长期健康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